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區治理與第三部門專題
Seminar o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the Third Sector 
開課學期
101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政治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秋政 
課號
PS5062 
課程識別碼
322 U18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科研3 
備註
公共行政。
總人數上限:24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1SCG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社區」(community)應該有相當廣義的解釋,例如單純指涉特定地理空間的個體集合,或是具有共同利益與特定空間分布特性的一群人,具有互動關係但卻利益紛雜的一群人,甚或與特定政策產生關連的一群人。由於社區的概念不再限於「地理空間的指涉」,對一般民眾的影響,也從社區生活擴展至各類公共政策,越來越多的公共治理議題思索著如何與”社區”結合,同時也發展出多元社會組織投入相關議題的經營。本課程的重點在於探討社區為本位的公共事務發展,第三部門所屬組織在”社區”層次的經營現況,同時引導學生關心第三部門功能角色及整體發展。 

課程目標
近年來,”社區”議題呈現多元發展,為解讀各類議題內涵與運作結構,必須對社區理論的發展有所瞭解,同時對涉入相關議題的組織提出介紹。本課程目標希望引導學生關注社區理論發展與公共問題解決之關連,瞭解相關國家對社區治理與參與的重視程度,認識臺灣社區發展的歷程、現況與未來。本課程選定社區組織、社區營造、社區評鑑、社區安全、社區環保、社區產業、社區教育、社區永續等議題進行介紹。同時安排社區參訪與分組報告,誘發同學關心、瞭解與反思相關社區治理案例,進而培養第三部門整體發展的支持基礎。 
課程要求
個人成績:課程參與、心得報告、期末考試
團體成績:案例報告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josechen@thu.edu.tw(事先email聯繫) 
指定閱讀
上課指定,將以期刊文章及個案報告為主。 
參考書目
于燕燕主編(2011)中國社區發展報告(2011)。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
丘昌泰(2007)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: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。台北:韋伯出版社。
丘昌泰等(2002)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:北市經驗的評析。行政暨政策學報,第35期,頁1-44。
江大樹(2006)邁向地方治理:議題、理論與實務。台北:元照出版社。
何明修(2010)從污染受害者到環境巡守者:大寮空污事件之後的社區參與。公共行政學報,第35期,頁119-141。
吳明儒(2006)社區評鑑行政化的困境。臺閩地區95年度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,頁155-158。
李永展 譯(2005)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(Sir John Egan原著)。台北:五南出版社。
李宗勳(2008)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。台北:元照出版社。
官有垣等(2006)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: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。公共行政學報,第18期,頁21-50。
林 南(2005)社會資本。台北:弘智文化。
林悅寧(2008)我國社區治理的歷史脈絡分析。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嘉義。未發表。
林勝義(2004)從社區評鑑探討臺灣社區發展的走向。社區發展季刊,第107期,頁52-64。
林萬億(2007)論徐震教授對台灣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的貢獻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第17期,頁1-32。
柯于璋(2005)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務--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。公共行政學報,第16期,頁33-58。
徐 震(2004)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: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。社區發展季刊,第107期,頁22-32。
徐 震(2007)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。台北:松慧圖書。
馬西恆(2011)社區治理創新。大陸:學林出版社。
張詠羚(2006)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發展-以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倡導「林邊溪右岸聯盟」為例。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嘉義。未發表。
陳定銘(2006)社區大學公共性之研究。國科會委託研究報告。未出版。
陳秋政、鍾美玲(2010)光原社會企業創設過程與經驗分析之研究。第三部門學刊,第13期,頁101-133。
湯京平、呂嘉泓(2002)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--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「共享性資源」的管理。中山人文社會科學集刊,第14卷第2期,頁261-287。
湯京平、呂嘉泓(2002)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--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管理。人文社會科學集刊,第14卷第2期,頁1-28。
黃光廷、黃舒楣 譯(2009)社區力量: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(Jim Diers原著)。台北:洪業文化。
黃國超(2003)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--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。原住民季刊,第31期,頁27-44。
黃富順(2002)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。教育資料集刊,第27輯,頁105-125。
廖俊松(2004)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: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。社區發展季刊,第107期,頁133-146。
蔡育軒等(2007)社區發展協會、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。東吳政治學報,第25卷第4期,頁93-135。
賴建都、連瓊芬(2005)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設計與應用研究--以苗栗窯業為例。廣告學研究,第24集,頁57-88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程參與 
10% 
上課討論、出席演講、社區參訪、班級服務等 
2. 
心得報告 
30% 
作業形式包括:文獻閱讀心得、課堂演講心得、案例閱讀(或觀賞)心得、社區參訪心得等 
3. 
期末考試 
30% 
命題範圍:指定閱讀教材 
4. 
案例報告 
30% 
選定社區治理議題與案例,進行小組報告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課程介紹與案例分享 
第2週
9/18  本週停課(後續以NPO與社區參訪座談進行補課) 
第3週
9/25  社區理論 
第4週
10/02  臺灣社區治理發展 
第5週
10/09  大陸社區管理現況 
第6週
10/16  社區組織 
第7週
10/23  社區營造 
第8週
10/30  社區評鑑 
第9週
11/06  社區安全�防災 
第10週
11/13  社區環保�生態 
第11週
11/20  社區產業 
第12週
11/27  分組案例報告Ⅰ(第1、2組) 
第13週
12/04  分組案例報告Ⅱ(第3、4組) 
第14週
12/11  臺灣社區治理案例 
第15週
12/18  社區教育
 
第16週
12/25  社區永續 
第17週
1/01  開國際紀念日(休假一天) 
第18週
1/08  社區治理